城市供水系统由水厂和供水管网组成,由于供水管网中复杂性,合格的出厂水在输送到用户时会变得不合格。据统计,我国管网水的合格率较出厂水下降了0.88个百分点,其中,以浊度和细菌总数尤为显著。为了保证在管网输送过程中的水质,我国水厂普遍采用了氯消毒的办法,在自来水进入管网前一次性投加氯消毒剂,使得在管网中保持了一定的余氯浓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再生。深入分析研究余氯在管网中的衰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整个管网水质是十分必要的。
1余氯的消耗机理
氯在管网中的衰减主要分为两部分:主体水中的氯衰减和管壁造成的氯衰减。主体水中的氯衰减是由氯与自来水本身携带的生物体、天然有机物和溶解性无机物等反应造成的;管壁造成的氯衰减是由氯和自来水管道内壁上的生物膜、沉淀以及管材本身发生反应而导致的。余氯在水管中的衰减可以表示为其中,Kb为管道水中余氯浓度减小的速率系数;Kf为传质系数;rh为水力半径;C为在管道水中余氯的浓度;Cw为管壁上余氯的浓度;W为管壁腐蚀所导致的余氯消耗。式中右边第一项代表氯在管道水中的消耗;第二项代表因管壁腐蚀所导致的氯消耗;第三项代表氯在管壁上的消耗。
2次氯酸钠特性及消毒原理
10%有效氯浓度次氯酸钠液体,为淡黄色,有少量刺激性气味,清澈透明,易溶于水,比重为1.18,pH=12,呈现强碱性;稳定性差于氯气,见光要分解,随着次氯酸钠液温度升高,浓度会慢慢降低,影响有效氯成分,不易曝晒和久藏,要贮藏在密闭容器中。次氯酸钠是强氧化性,和氯气氧化性相同,与人体皮肤接触有轻微腐蚀性,可用清水冲洗。而氯气泄漏能刺激人的眼、鼻、喉以及上呼吸道等,引起中毒症状,对植物有危害作用。次氯酸钠液体投入水中,瞬时水解形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因次氯酸是很小的中性分子,不带电荷,能迅速扩散到带负电的菌(病毒)体表面,并通过细菌的细胞壁,穿透到细菌内,次氯酸极强氧化性破坏了菌体和病毒上的蛋白质等酶系统,从而杀死病原微生物。NaClO+H2O=HClO+NaOH
3树状管网余氯控制应用
农村地区存在地域广、居民空间分布散的特点,由于投资所限,初期给水管网很难布置成环网,多数都是树状管网。农村地区一般有地下水供应,新建自来水供应系统后,原有地下水供应仍然保留,地下水均比自来水便宜,有的甚至免费,导致自来水使用量更小,出厂水到达用户家中时间更长,带来更大的水质安全隐患。为了确保居民家中水质合格,必须使水中余氯达到相应水平,水厂采用了10%的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消毒剂,并进行主体水中余氯衰减测试,根据出厂水到达用水家中时间等因素,确定出厂水余氯投加量,通过管网末端余氯监测数据进行反馈控制,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地区树状管网余氯的控制,确保了水质合格。
3.1测算出厂水抵达用户时间根据上表可以可以看出,多数用户都分布在供水72小时区域内,5#片区由于暂时没有企业用户,用水水量很小,出厂水抵达用户家中在72~160小时。考虑到既要保证末端水余氯含量达标,又要兼顾近处用户口感,我们确定将确保出厂水余氯在96小时内能够达到要求的0.05mg/L的标准,对5#片区采用定期排放管网末端水的办法。
3.2测定主体水中余氯衰减期,确定管网末端余氯要求为加强消毒药剂的投加科学性,满足管网水余氯要求,保证水质安全,指导生产运行,特做主体水中余氯衰减测定实验。考虑温度影响因素,测定不同温度下实际出厂水余氯衰减期,对余氯控制起着指导性分析作用。最终确定满足管网末端余氯要求,水温在25℃时,出厂余氯在2.0mg/L左右;水温在20℃时,出厂余氯在1.5mg/L左右;水温在5℃~15℃,出厂余氯在1.0mg/L左右。
4结论
通过最初的测算出厂水抵达用户的时间,到余氯衰减期的实验确定出厂水余氯的标准,再到末端管网水质监测,这一系列的措施从各个环节上加强远距离供水管网余氯控制,并最终保障供水水质安全达标,使用户更加放心的使用水源。
相信经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乡村给水管道余氯控制综述也是有了一定的认识。欢迎登陆鲁班乐标,查询更多相关信息。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