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村开发指标体系探索

民俗文化村开发?下面鲁班乐标为建筑行业人士带来民俗文化村开发指标体系探索及相关内容。

一、 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村开发的现代语境有关乡村旅游, 国内有学者定义为: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1]。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欧发达国家。 1865 年诞生于意大利。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走向成熟规范化阶段[2]。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近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旅游乡村,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村、民俗文化村、旅游度假村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更是火热,如贵州省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黎平县安堂寨侗族村、湖南湘西德夯民俗文化村等[3]。乡村旅游有很多类型,如田园风光游、乡村健身游、乡村美食游、寻访故乡游、乡村民俗文化游等。民俗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核心。民俗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等方式传承。其根脉影响当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灿烂,民俗资源源远流长,极为丰富。 司马迁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4]。 民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内涵丰富,总的来说有物质民俗、语言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大类[5]27,涵盖了建筑、生产、交通、饮食、服饰、生育、音乐、工艺、节日娱乐、民间信仰等事项,体现人民的精神文化。 民俗资源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是人文灵魂。民俗文化村,一般都采取实地展示型,真实自然地将民俗文化保护在原生环境中。 当今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加快,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增大。 民俗文化村的开发,可满足人们绿色生活,回归自然、淳朴净化民风、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对于传承文明、发挥乡土特色、美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二、 民俗文化村开发的系列考虑因素民俗文化村开发设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 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更要考虑社会环境;不仅要考虑外部宏观,更要注重内部各子系统及要素搭配;不仅要注重物质系统,更要注重非物质精神和仪式系统;既要考虑到动态,也要顾及静态; 不仅要注重外形, 更要注重精神内涵;还要考虑内部利益与外部市场、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 要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协调关系。笔者认为,要特别考虑好如下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生态因素。 包含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土地、交通、森林土地、动植物、矿产资源及人口等系统。每个系统内部包括许多亚系统。如土地系统就要考虑到耕地、水田、旱地、果林地、林地、河滩、未利用地、退耕还林等。 通过考虑,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防止失衡,改善人居环境[6]128。 二是物质体系基础。 文化需要物质载体,民俗文化村开发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比如整体生态不受破坏、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等。 这些物质载体体系虽属于外层,但作为民俗文化的承载物、寄托与象征物,可折射出深层哲学思想。要协调环境,节约能源,杜绝浪费。三是民俗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灵魂。 因而在民俗村开发时,要考虑自身的民俗资源、当地民俗体系。要搞清这些体系的分类,民俗资源的丰富程度、特色、种类,以及传承状况等。 要处理好民俗的原真性、本土性与创新及外部借鉴的关系。 要对民间信仰等深层精神部分重新认识,加强吸收、改造和利用,使其为现代服务。 四是社会关系、管理体系及利益分配。 民俗文化村的开发,涉及到很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需要谨慎处理。 要考虑内外部群体的关系,要考虑国家的影响,要考虑人际状况,处理好利益关系。 五是开发需求分析, 要合理定位。 通过研究,明确民俗村开发的目标,是内部服务,还是外部旅游,或两者兼而有之。 要考虑到现代背景下,对民俗村开发的需求分析。 要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科学决策。 六是国家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考虑国家政策、导向,争取国家的支持,纳入地方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规划体系。 要注意保留传统的特色,更要注意现代化。因而,民俗文化村的开发设计,除了要掺入许多本土观念外,还要涉及诸多学科,如建筑学、民俗学、人类学、景观设计学、历史学、旅游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 在理论上,要直接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圈层论、景观生态学理论(Land-scape Ecofogy)、景观设计理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7]、模型论、循环经济理论等。 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三、 和谐:民俗文化村开发的绝对理念民俗文化村开发设计要涉及诸多系统, 涉及众多学科理论,实践起来尤为复杂。 因而,民俗村开发设计,要有长远战略,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要达到什么精神境界?就是和谐。这种和谐精神境界,即能着眼长远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因素,发挥优势,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的最佳整体效益。 可分别从外层、里层、深层等几大圈层的和谐来实现。(一)外层要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而环境由复杂因素组成, 有自我平衡能力。 但承载能力有限,一旦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过度开发,就很容易被打破,致使生态失衡,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等,破坏人类生态家园。 因此,民俗村的设计开发, 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考虑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杜绝短期行为,可持续发展。(二)民俗文化内在体系设计:人文资源内部子系统及要素间的和谐民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有众多系统及子系统,涵盖生产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 因此,要对民俗村的民俗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好民俗资源内部结构与体系划分。 可借助于指标要素分级法等,对民俗村的民俗内涵体系进行设计。 设计要处理好内部各指标、内部子系统及要素间的关系,使内部子系统协调、物质和精神和谐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髓,要充分利用。 要进行动态活动设计,应兼顾审美与功能,依托底蕴,发挥特色。 总之,要做到内在体系的和谐搭配、相互促进。(三)自我内心精神境界:和谐、平衡、稳定民俗文化村的开发, 必须达到人的自我精神境界的和谐。 这种和谐境界,表现为内心秩序平衡稳定、自我发展、精神力量获得、精神满足等,这是发展的重要前提。 如人的精神境界混乱,内心达不到和谐,则危机四伏,难以谈得上稳定和发展。 民俗村开发,村落民众是主体。 民众主人翁必须实现人的内心精神境界的和谐,内心稳定,获取精神力量。 这是民俗村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在开发设计中,要区别各个领域、各种开发,合理定位,平衡利益关系,实现目的与手段和谐。此外,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 大胆吸收现代化积极因素,通过吸收、改造、转换等,使民俗融入现代、走入现代,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四、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指标体系构想民俗村的体系设计,可从很多角度进行。 但本研究借助圈层论, 按民俗文化结构从外到里划分为几大圈层, 每个圈层内部又分为若干次级指标体系。 [6]135 总的来说,民俗文化村设计要突出民俗,凸显本土性、原生性、稀缺性,力求体系完整,体现深层次人文精神。 要合理定位,以特长取胜。 具体如下:(一) 外部氛围生态环境圈层规划设计民俗文化村应郁郁葱葱,环境优美,整体自然生态较好。 应展现生态文明,烘托村落氛围。 要加大投入,构筑生态长廊,建造群山环抱、细水长流,富有田园风光的民俗文化村。 要通过规划,净化自然环境,杜绝污染。 要考虑人地平衡,通过对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等, 整合系统, 防止不当利用,杜绝破坏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外部生态圈层是个大系统,圈层内部有许多子系统。 通过设计,优化组合生态环境要素及增加投入,使外部生态效益最大化。 因此,本圈层设计,关键要处理好自然地貌、森林、土地(含土壤)、水、草地、气候、动植物及人等要素系统,考虑整个生态大系统及子系统的优化。 整个系统如下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民俗文化村开发指标体系探索”等建筑相关的知识,更多内容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